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理论研究

后勤十年改革,学校五大变化
2009-11-23

    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  封金章


      在上海高校后勤改革开展十年之际,承载着众多后勤人期盼的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即将诞生了,在祝愿协会成立的同时,让我们来看一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以坚定我们后勤改革的信念,展望后勤改革的未来。
     变化之一是后勤管理部门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下降了。十年前,在学校管理中,教务处和后勤处是学校最重要的两个处,教务处长和后勤处长是学校责权最大的两位处长。后勤处占有这样的地位,主要源自于其掌握资源多、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多、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多。但十年后的今天,后勤部门的地位不再显得那么突出了,后勤部门从学校管理的热点变为非热点、重点变为次重点。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于学校发展的战略发生了变化,由外延向内涵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归功于十年的后勤改革,使得后勤管理的机制得以转变、瓶颈得以打破、矛盾得以化解。
     变化之二是后勤的可调配资源增多了。十年前,上海高校后勤改革成立了两个市级中心、一个公司,他们充分发挥了改革的载体作用,使学校后勤不仅能按照普适标准调配校内资源,也能申请调配大系统中的校外资源,更能通过载体合理配置优质低价的社会资源。学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体制取得了突破,学校后勤资源配置向社会化、市场化迈进。其意义在于学校后勤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计划性的单一渠道配置资源,转变为市场化的多元渠道配置资源,大大拓展了学校后勤新资源的来源,有效提高了后勤保障的能力。同时,支撑后勤保障系统的资源种类也不仅仅局限在物质资源,我们能更快速地获得管理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
     变化之三是后勤管理的机制发生变化了。学校后勤逐步脱离行政管理体系。学校按照市场原则,适度开放校园后勤市场,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后勤服务和经营,在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学校后勤服务市场方面进行了富有意义的尝试。学校后勤内部运作机制有了明显转变,市场机制的广泛引入,竞争机制的规范建立,使学校从“办后勤”向“管后勤”转变,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益明显提高。
     变化之四是后勤服务的队伍结构更合理了。随着后勤改革的推进,后勤服务队伍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非学校事业编制,有的学校已超过了90%,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重视校内人才的培养的同时,顺势而为,又做到有计划地引进校外优秀员工。在实践中处理好培养校内人才和引进校外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合理、优化,从而间接地为学校腾出空编,为学校教学科研发展吸引高端人才。
     变化之五是师生对后勤的满意度提高了。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服务意识以及工作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为构建后勤服务市场打下了思想基础。大家对改革的认识,敬业意识,服务意识,岗位危机感和改革承受力有了很大提高。后勤服务专业化、集约化,实体经济效益和实力较快增长,师生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总之,十年后勤,后勤掌握的资源多了,但许多是社会的;参与后勤服务的人更多了,但许多是非事业编制的;后勤服务的质量提高了,但许多不是学校直接提供的;校长闹心的问题减少了,因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了;师生的满意度提高了,因为开放的校园管理、竞争的后勤环境让师生得益了;后勤管理的面貌发生变化了,因为机制的转变、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
     十年的后勤改革,高校后勤以社会化为手段,有效解决了学校办学的资源瓶颈。十年后的高校后勤应该怎么走?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的成立,我们给以期待,我们期待她能成为后勤改革的信息库和智囊团,期待她能成为我们交流改革经验、研究疑难问题的平台,期待她能引领学校后勤在新一轮后勤改革中,为学校的内涵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