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要闻动态

生活也是课堂
2013-12-20

       复旦大学本科学生生活园区成立于1999年,至今已发展成为涵盖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入住本科生1.4万余人的大型学生公共生活社区。十余年间,学校抓住立足“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的育人理念,不断挖掘生活园区的育人内涵,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建设“生活课堂”。


 

一、督导、辅导,合力形成育人体系

        复旦大学通过组建多层次的育人队伍,实施工作网络全覆盖,并拓展渗透深度,增强几支队伍的横向联系,探索协同工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本科学生生活园区的每幢楼都设有管理督导员,实现24小时无空缺服务,目前已达到175人。除了负责基础性的服务工作之外,还兼有寝室卫生检查、寝室安全教育、日常行为习惯引导等教育功能。并且,通过强化对学生个体的关心,使得管理督导员成为了学生身边的“亲人”。楼里的学生失恋了、和父母拌嘴了、考试考砸了都愿意找“阿姨”聊聊。“年夜饭阿姨”周亚平还荣获了“2012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每年都会有不少阿姨把饭菜带到宿舍楼招呼学生一起吃顿年夜饭,或者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一起过个“温暖年”。

        学校还在每幢楼配备有精心挑选的住楼辅导员队伍,目前达到140多人。住楼辅导员在园区里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紧密互动,给予学生个体化的指导,成为学生身边的良师益友。

       在上述两支队伍的基础上,复旦大学还着力建立辅导员和管理督导员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以楼宇为单位定期开展学生辅导员与宿舍管理督导员的交流会,使其在发挥各自工作优势同时,能够打组合拳,让管理督导员掌握的信息为辅导员所用,更好地提升育人效果。

        此外,学校还有一支全覆盖的学生队伍,在园区层面成立总楼委员会,在书院层面由学生选举产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在各楼还有学生推选产生的楼委会,依托园区、书院和楼宇开展特色区域实践。

 

二、公益、梦想,营造和谐生活情境

        复旦大学在本科学生生活园区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平安园区、活力园区、爱心园区、和谐园区”的建设目标,并且,通过软硬件配套建设,整合资源,在园区营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在园区层面,建设学生活动中心,设立“大家沙龙”咖啡吧、茶道馆、“102邀你来”学生自主沙龙、望道书阁、低碳公益站、爱心公益站、影音播放厅、舞蹈房等;在书院建设过程中,在各宿舍楼的底层,建立包括经典书库、阅览室、讨论室、健心房、自助厨房、咖啡吧等在内的公共活动空间,并将导师办公室、书院院长办公室都搬到楼内,拉近师生间距离。通过这些实体的运营,在园区引导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方式。

        本科学生生活园区内的公共活动设施都由学生自己来制定规则进行管理和运营,如书院内的咖啡吧由学生组队竞投标争夺运营权,在竞标完成后,团队将与自管会签订经营协议,并完成软装与原料采购,对师生开放。这些生活中的尝试使得学生全面实践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四自精神”。

        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依托学生团队,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在园区进行氛围营造。在多年的积累后,形成了包括爱心音乐会、园区人节、楼寝文化节在内的文化活动品牌,设立了安全轮训、消防演习在内的常规项目,建立了党员学习实践基地。复旦大学还依托爱心公益站,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以及周边社区开展互动,引入社会资源。在组建义工队服务周边社区、参与上海市的义工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资金支持,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获得了“大学生公益在行动”、“爱我中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基金”的资助。而在服务周边社区的同时,社区也对复旦的工作给予了很多支持,学校的管理督导员就大多来自于社区的推荐,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都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引之下,复旦大学本科学生生活园区通过鲜活机动的准入机制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贴近学生需求,为学生的构想与创意提供“梦想支援”。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学生自发开展教育活动。

        在去年开展的“梦想家园”招标第一期活动中,同学们对于和谐寝室生活的各种美好构想跃然纸上。最终中标的作品已经由园区进行经费支持,并提供场地把“梦想家园”变成了现实。下一步,在展示结束后,这些家具实物将搬到这些学生的寝室进行使用。除此以外,学校今年还推出了“寝室长培训计划”,通过对这支队伍的心理专业培训来达到寝室和谐关系的促进和危机萌芽的早期发现。学生也可以在学生媒体《风景线》上发声,争鸣探讨生活热点。

       在此之前,在楼寝文化节脱颖而出的“5023寝室”以主打绿色环保和高科技荣获了“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而在此之后,又有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了网络遥控平台,通过远程开关宿舍内的热水器和其它电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更有学生在寝室开办了学生自营图书馆——同人堂。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权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巨大的实践空间,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前进。

 

三、零排、暴走,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依托公共生活,本科学生生活园区这个“最大规模的第二课堂”立足学生日渐凸显的“自我意识”开展德育工作,通过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使得园区成为良好行为方式塑造与养成的平台。

        今年,复旦大学推出了“习惯养成计划”、“‘零排放’寝室建设”和“低碳花园”建设等项目。目前,已有113个本科生寝室主动报名建设“零排放”寝室,并推出了碳排放计算器APP,让学生计算出自己的碳排放,同时,又通过“7天养成一个习惯”的习惯养成计划来培养大家的低碳生活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抵消自己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从而让自己的寝室达到“减排”目的。近期,总务处还将为所有零排放寝室更换节能灯,并支持建设“低碳花园”,让同学们在亲是培育的绿植在这里展示。

        在此之前,各宿舍楼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废旧报纸和饮料瓶回收活动,并且通过“以旧换绿”、“楼委自主申报”、“爱心公益基金”等形式为这些“废品”设立了多个出口,学生可以换得绿植,可以通过楼委申报项目来自主支配变现后的经费,也可以统一由低碳公益站在回收变现后纳入“低碳公益基金”,支持公益事业,推广公益精神。

        学校还通过将楼内宣传栏改造和电子海报栏、LED横幅的安装来杜绝“过度宣传”所造成的浪费,倡导“低碳宣传”。一方面,方便了同学们的宣传,保障同学们活动宣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由这些细节使学生树立“节能减排”的观念。在这样的氛围引导下,不少学生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环保实践。在学校的特色寝室评比中,南区14号楼104寝室就以环保小制作为主打脱颖而出,她们用身边的废旧纸盒、饮料瓶、零碎布片等做成了各种收纳盒、笔筒、钥匙扣等。

        从2011年开始,复旦在毕业生离校期间首次开展“离校一片净”活动,倡导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给学弟学妹留下干净整洁的寝室;通过开展“健康暴走”引导学生多参与运动,健康生活;通过日常规范的寝室宣讲、在无主信件上加上贴士来让学生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领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风尚。

 

四、寝导、学利,拓展师生交流空间

        生活园区中的“第二课堂”蕴含着丰富的能量,而园区建设则通过搭建平台,形成立体的交流空间,为学风建设、学生全面人格的培养提供雨露土壤。

         目前,各书院都把导师办公室搬到了宿舍楼内,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导师探讨交流,而物理系更是从2010年就开始尝试了“寝室导师”的做法,由教授们自主报名,与学生寝室结对。“寝室导师”中包括了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等。这些“寝室导师”将对学生们的专业发展和科研实践等进行“零距离”指导。在说起自己的“寝室导师”——中科院院士陶瑞宝老师时,学生总是一脸兴奋!

而设于本科学生生活园区的“大家沙龙”、“102邀你来”、“望道读书会”等平台更是立足于促进师生交流、朋辈交流,激发思想碰撞、交流分享,使得灵感的火花在这里闪现,让“大家”走进来,也希望在此培养未来的“大家”。

         复旦大学还搭建了日常化的交流平台,使得学生参与决策、监督执行,培养主人翁意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公共生活的参与实践能力。目前形成了“三方会谈”、“伙管会”、“学利提案”等做法。学生可以直接与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沟通,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由各本科学生生活园区总楼委来跟进监督整改情况。而学生的多个“学利提案”也已经切切实实成为了生活中的便利设施。

         在园区建设的不断摸索中,学校真切地感受到良好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养成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健康、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汲取养分,培养完善人格就成为了园区育人工作的一种独特方式。复旦大学期待着学生们从这里出发,在梦想的道路上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