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创新菜,一道美丽风景线
2014-02-25
神菜达人 刘玉红
2013年,上海高校食堂掀起一股创新菜热潮,各高校纷纷推出“奇葩菜”。
据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上海青年报、劳动报、人民网和新浪网等多家报纸、网络报道,在中国的饮食界,一个自成一派的菜系正在悄然崛起,它的食材搭配、烹饪方法,“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频频挑战大学校园学子们的想象力和味蕾。它,就是被戏称为“中国第九大菜系”的高校食堂创新菜。
2013年9月,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夏雨厅食堂厨师刘玉红推出的创新菜“玉米炒葡萄”一度成为各大网络媒体播报的焦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此后,刘玉红又陆续推出了“脆皮香蕉”、“油条灌蛋”、“榴莲酥”等创新菜品。这些菜以新奇的搭配和非凡的创意被同学们称作是“中国第九大菜系”的典型代表,而这些菜肴的原创者—刘玉红也被追捧为“网络厨神”。
2014年1月6日,华东师大的学子们正在紧张复习准备期末考试。恰逢时机,我们跟随记者走进华东师大闵行校区的夏雨厅食堂,去专门探访这位隐藏在校园里的“网络厨神”刘玉红。
从农村到城市:“农民打工”到“大厨掌勺”的华丽转身
宁静的上午,夏雨厅食堂二楼的后勤员工都在各自忙碌着。看到端着摄像机的一行人,一位保洁工阿姨上来热情地问道:“你们找的是刘玉红师傅吧?他的创新菜很受同学们欢迎,每天供不应求,同学老师都喜欢吃,不一会儿就一抢而空了,要想吃到还必须早点来,不然就卖光啦。”说着便把我们引向这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神秘厨师。
初见刘玉红师傅,很难把这个在灶前忙碌的纯朴憨厚的中年人和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络厨神”联系在一起:他个头不高,皮肤有点黑,说着一口不仔细听还真听不明白的普通话,但是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提起自己的经历,刘玉红师傅腼腆地笑了笑,说自己只有小学水平,没什么文化。
今年41岁的刘玉红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小乡村,小时候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所以读完小学后便辍学在家务农。20岁时,刘玉红告别家乡和亲人,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寻求工作机会。在最初的半年里,他到处打工,去挤牛奶、当学徒,日子过得很是辛苦。“那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打工的主人家看见我们来吃饭了,直接就把荤菜端走,只剩下几个素菜。”于是,年轻的刘玉红下定决心、拿起大勺,开始走上了厨师的道路。时至今日,已有整整20个年头了。
八年前,刘玉红来到华东师大闵行校区膳食服务中心(2)应聘,成为夏雨厅食堂二楼的一名厨师。八年里,夏雨厅食堂的月营业额由十几万上升到了七、八十万,刘玉红也从只身闯荡大都市的小青年变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当被问到有网友称他为高校食堂的“厨神”时,刘玉红师傅谦虚地摆摆手,“哪里敢称为厨神,我做得还不够。城里的孩子们生活好,饮食要求也就高了,鸡鸭鱼肉的都吃腻了,我也是孩子的父亲,身为家长和厨师,我只是想让学生们吃得好点、吃得健康。”
用菜勺做“习题”:只想让学生们吃得健康
华东师大食堂创新菜引起了师生的浓厚兴趣,甚至出现“研究生考试期间学生家长排长队购买”、“外地校友出差上海特意回母校试吃”及“华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的老师大量预定”等火爆场景。据了解,2013年12月30日,华东师大在中山北路校区河西食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食品节,“玉米炒葡萄”、“油条灌蛋”、“脆皮香蕉”这几个通常只存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的“名菜”也被邀请到中山北路校区来。无疑,这几个菜品成为当日人气最旺的菜品,原定的500份玉米炒葡萄、360根油条灌蛋和300根脆皮香蕉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就被师生们一抢而空。
品尝过的很多学生称赞这些创新菜不仅想法新,而且口味好。不少毕业学子也在网络上感慨未曾在母校食堂吃到这样的美味菜肴。
面对人们对这些创新菜“奇葩”、“雷人”抑或“小清新”的评价和热情追捧,刘玉红师傅显得很淡定:“这个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们在厨房搞菜品创新,就像学生做习题一样,我们只是在做属于自己的‘习题’而已。而且,这样搭配也是考虑到葡萄和玉米本身就是可以一起食用的,为了保持口感,是等到最后才把葡萄放进去炒的,这样可以保持葡萄的脆甜。”的确,我们也采访了许多来夏雨厅就餐的同学,他们表示:这道菜在刚推出的时候,正值九月,天气还很炎热,本身没什么胃口,与油腻的肉食相反,“玉米炒葡萄”这道菜看似奇葩,实则清淡爽口,吸引了他们的兴趣及试吃的欲望。
推出创新菜也像做数学习题一样,做题前需要考虑要用到的公式,然后做完检查,最后交给老师。 “做菜和做习题一样,只不过,我是用菜勺子做题。” 刘玉红师傅说。
每一道创新菜的材料都要精挑细选,既要原材料简单、加工方便,又要营养价值高、受学生欢迎。当记者问到关于创新菜的搭配想法,刘玉红师傅说道:“其实我就是想尽量做一些学生以前没吃过的菜,不但颜色好看,又要营养均衡。”另外,“习题”做好后同样需要仔细检查验证。
刘师傅微微笑着说:“在每道新菜式供应前,我都会让我们自己员工先尝尝口味,然后看看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然后再仔细调整和搭配,最后端盘上桌。”这一道道程序完成后,最终将“习题”交付给师生品评。
师生,是这道“习题”通过与否的最终评判者。
“脆皮香蕉”,引来同学啧啧称赞,“香蕉有润肠通便、清热解毒、健脑益智的功效,这几天吃再好不过了。”
听到同学们的肯定,刘玉红师傅脸微微地红了,在灶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听刘师傅说,2014年寒假他还会琢磨新菜,在新学年继续为师生服务。
做创新菜:为了同学们的微笑
随着期末考试临近,学生寒假即将到来,以高校“奇葩菜”为首的热门话题的浪潮渐渐褪去,但是高校食堂新菜品的原创者却仍旧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正值中午就餐高峰,我们看到夏雨厅二楼学生食堂门前的小黑板上一直还在更新着菜品:马桥龙骨、榴莲酥、灌汤虾球……
看着守候在窗口前的学生们那一张张谈论着美味菜肴的欣喜脸庞,我们不禁想起采访即将结束时刘师傅的话语:“做食堂菜,为的是满足师生多元化餐饮的需要和个性化服务的追求,看着孩子们微笑的面庞,我们自己也不由得高兴快乐起来。”
刘玉红,这位无意间引领华东师大食堂菜肴创新的厨师,从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民,成为夏雨厅食堂的主任。一路上,他始终怀揣着对饮食专业的探求之心和对师生健康的关切之心,勤勤恳恳,埋下头,俯下身,为满足人们的饮食需要而努力工作。
这就是刘玉红——一位心系师生、努力工作的时代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