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要闻动态

市教委关于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
2010-03-24

      一、2009年高校大学生安全事故总体情况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数
  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31日,本市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研究生在校生共计61.63万人,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2起,其中事故灾难类事件22起,占42.31%;社会安全类事件30起,占57.69%;高校未发生3人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未发生严重的因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安全事故。
  与2008年相比,安全事故发生总数下降了17.46%,其中,事故灾难类事件发生数上升了22.22%,社会安全类事件发生数下降了33.33%。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事故情况分析
  从事故发生时间来看,52起安全事故中,41起发生在学习时段,占78.85%;7起发生在双休日,占13.46%,4起发生在寒暑假期间,占7.69%。
从事故发生地点来看,52起安全事故中,30起发生在校内,占57.69%;22起发生在校外,占42.31%(其中,8起发生在学生家中,2起发生在外地,12起发生在本市市内)。
从事故发生对象来看,52起安全事故中,共涉及在校大学生46人(6起火灾未涉及学生),其中男生24人,女生22人;本专科生37名,占80.43%,研究生7名,占15.22%,留学生2名,占4.35%。事故共造成24人死亡,占52.17%;18人受伤,占39.13%。
  与2008年相比,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减少了31人,同比下降56.36%。男生在安全事故中涉及的人数也大幅下降,比2008年减少了25人。
  二、2009年高校大学生安全事故分类情况
  (一)事故灾难类事件发生情况
  2009年高校共发生事故灾难类事件22起,涉及学生16人,其中4人死亡,12人受伤。22起事故中交通事故9起(9伤),溺水2起(2死),意外受伤2起(1死1伤),意外坠楼2起(1死1伤),废气中毒1起(1伤),火灾6起(无伤亡)。
  与2008年相比,事故灾难类事件发生数虽有所上升,但涉及学生数和学生死亡数均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38.46%和78.95%。其中,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从12人减少至0人。
1.大学生交通事故情况
  2009年发生的9起交通事故中,5起发生在校内,占总数的55.56%,这5起校内交通事故均系学生在校内道路上被撞,肇事车辆为外来车辆、施工车辆、学校车辆等;2起交通事故发生在校园周边道路,系学生在穿马路时被撞,肇事车辆为货车、公交车;1起交通事故为学生乘坐的轿车爆胎侧翻;另有1起系学生驾驶助动车与轿车发生追尾。9起交通事故导致9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2.大学生溺水事故情况
  2009年因溺水死亡的大学生有2名,均为出走后在校外被发现溺水死亡。
  3.大学生意外受伤、死亡事故情况
  2009年共发生2起大学生意外受伤、死亡事故,其中1起为1名学生在独自做实验时被爆裂的试剂瓶割伤,另外1起为1名女生在外地旅游时游船出事故导致死亡。
4.大学生意外坠楼事故情况
  2009年发生2起大学生意外坠楼事故,1起为学生在阳台上探身拾拣被风吹散的资料时不慎坠楼摔伤,另有1起为学生在学校实验楼意外坠楼。
  5.大学生废气中毒事故情况
  2009年发生1起大学生废气中毒事故,为1名学生在外地协助实习单位安装下水道排污管流量计仪器时吸入少量硫化氢中毒,经救治该学生已康复。
  6.高校火灾火警事故情况
  2009年高校共发生6起火灾事故,起火原因5起为电路故障,1起为餐厅烟道积油起火,造成少量财产损失,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社会安全类事件发生情况
  2009年高校共发生社会安全类事件30起,涉及学生30人,其中20人死亡,6人受伤,4人未伤亡。30起事件中自杀21起(13死4伤),猝死7起(7死),故意伤害2起(2伤)。
与2008年相比,自杀死亡人数、猝死人数分别下降了31.58%和53.33%,故意伤害事故发生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1.大学生自杀情况
  2009年共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21起,造成13人死亡,8人未遂(其中4人受伤)。在已明确原因的16起自杀事件中,有3起为学业、成绩方面原因导致自杀,有2起为感情问题导致自杀,还有11起为学生心理障碍、精神偏差等导致自杀。
  2.大学生猝死情况
  2009年共有7名大学生猝死,其中5起为学生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突发引起猝死,2起为学生在校外饮酒过量引发猝死。
  3.大学生故意伤害情况
  2009年发生校内外故意伤害事件2起,造成2名学生受伤,1起系学生在网吧上网时发现其手机被窃,遂与犯罪分子发生冲突,被犯罪分子砍伤,1起为学生因琐事发生斗殴,导致1名学生眼睛受伤。
  三、防范和减少大学生安全事故所采取的措施
  (一)切实强化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市教委积极倡导把安全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第二课堂教育体系,以预警性启示教育为重点,扩大安全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09年度,市教委分别于“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和“11·9消防活动日”期间,在本市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为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学生安全防范体系,市教委联合市公安局等十家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共同制作完成了“平安世博,平安校园”安全教育主题宣教片,通过“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流行疾病预防、特种设备安全、地震逃生、防骗防盗、心理干预、运动伤害预防、应急自救与他救、多灾种预防”等十个主题宣传片的播出,帮助本市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救助能力。
  (二)积极推进高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
  高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是以技术防范为手段,以提高安全防范的科技含量为重点,以预防和打击犯罪为目的的新型校园治安防控体系。2009年,是本市高校公共安全技术防范设施系统建设三年达标计划的第三年,市教委对本市44所公办高校的技防系统建设进行了全面评估检查。经三年达标计划的推动,本市44所公办高校的技防系统已基本达标,技防系统在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查处有关案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提高校园安全度提供了科技保障。
  (三)继续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市教委及各高校一直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2009年,市教委继续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建设力度,资助了5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进行达标建设;继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全年共有324人接受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213人获得上海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继续规范本市心理咨询专业认证体系,出台了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高级)认定办法;继续在大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通过热线咨询、团体辅导、征文、讲座、图片展览等形式,在大学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严格部署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2009年3月份以来,甲型H1N1流感疫情持续扩大,市教委结合本市学校实际,全面落实甲型H1N1防控的各项工作措施,下发了有关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预警等14个文件;多次对高校医疗机构负责人开展专题培训工作;并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解读相关文件,部署教育系统防控工作;同时,积极开展防控措施落实检查工作,认真落实晨检及全日健康巡查工作、因病缺课(勤)登记追查制度及“零报告”和“每日报告”制度;严格本市教育系统大型聚集性活动的管理。本市学校没有发生疫情的集中爆发。
  (五)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2009年,本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为行动口号,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精心策划,统筹安排,认真部署,在广泛开展区县级、校级阳光体育大联赛的基础上,积极组队选拔优胜队参加市级决赛。据统计,大联赛期间,本市180万学生经校际、区际间的预赛和复赛选拔,有35000余名学生参与了市级决赛层面的角逐,55所高校的400多支学校优胜队的10000余名大学生参加了市级决赛活动。
  (六)大力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2009年,市教委在高校广泛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检查消防安全、特种设施设备、危险化学品仓库、病源微生物(包括化学、物理)实验室和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人员聚集场所,发动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开展自查自改,全面治理事故隐患,并对学校进行了隐患整治督查。同时,针对冬令季节风干物燥以及用火、用电、用气、用油量增加的特点,开展了专项安全检查。要求各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严防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的校园安全。
  (七)全面完善大学生生活服务
  在解决好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大学生需求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在不显著增加学生经济负担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学生生活设施配置标准,不断优化后勤服务规范化与学生需求个性化之间的关系,推进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人性化、合理化。例如,针对学生的热水需求,部分高校在宿舍楼内试点安装热水器,方便学生使用热水;一些学校还适当延长了热水房、浴室、校内超市的服务时间,尽可能覆盖学生生活需求保障的盲点。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一○年三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