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后勤改革渐进过程中的冷静
2010-06-28
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理事长 林炳华
上海高校社会化改革已经走过了12年的历程,当前各校均在寻找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之路,冷静地看待以往改革过程中的优劣,冷静地选择深化后勤发展之路成了当前从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决策层以及操作层成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已成为上海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所谓“渐进”,首先是进步。一是突破了原来“等、靠、要”办后勤的落后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和社会贷款建设校园,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上海高校中,无论是学生公寓还是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等校园建设,在短短的八年中完成了建国几十年都无法完成的规模;二是突破了一校一户办后勤封闭的管理模式,联合办后勤。目前已有50%的物业、20%的餐饮、75%的校园绿化由社会企业参与承办。单就食用农产品实行的跨校采购已产生了规模效益,现在每天有近300吨的食用农产品送到各高校,以优质低价服务全市60万大学生;三是突破了“组织安排要我干”的被动管理模式,引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用的原则使高校后勤员工增强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品种有了明显的提高;四是突破了封闭落后的管理后勤模式,通过托管、联办、并入等途径专业化管理后勤,逐步提高了各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如通过ISO9000的质量认证体系,Haccp方式管理食品生产,高校后勤仓库管理软件以及人性化、精细化管理等办法,极大的提高了高校后勤服务水平;五是突破了所谓干部编制、工人编制、校内编制、外来聘用工等人为的传统格局,任人唯贤、用人为能,激发了广大后勤员工的积极性,一大批优秀的外来聘用工充实了各高校后勤队伍,成为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和技术岗位的新生力量。
所谓渐进的“渐”,便表现出许多改革过程中的不成熟,不完整,高校后勤改革到今天可谓问题多多:双重标准评价后勤,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换一任领导换一种作法,令人费解;日益增长的师生消费需求无法满足;后勤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老化现象严重;相关支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时断时续;后勤部门时不时传出腐败现象的信息……。可以说,上海高校后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得到发展,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不安。面对如此局面,除了冷静地看待、分析高校后勤改革渐进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还应冷静地进行选择,一切成败源于选择。
当前,我们的选择有三:一是此起彼伏、大起大落的“翻烧饼”的方法。尽管我国有中庸之道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有全面地完整地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指导思想,但“翻烧饼”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一位智者以“不要折腾”的朴素言语给国人敲响警钟,所以,这种“翻烧饼”的选择不太受欢迎。因为我们都有切身体会,“折腾”的苦果早晚仍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后代去品尝、去承担责任。不管所谓的“螺旋式上升”能给我们有多少精神安慰。二是根据不少专家提出的,高校后勤应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方案。这一方案考虑比较全面,但回避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许多尖锐的问题,特别是该方案没有一个部门是运作主体,高校后勤无论运作如何,五方面均可互相推诿,毫无责任。制定该方案的专家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对于解决现实问题作用不会太大。三是总结经验,直面现实问题。如高校后勤面对无收入的消费群体(学生)如何得到公益性的服务?后勤服务实体怎样才能生存又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原有的学校后勤以及新进学校的社会企业如何能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一系列监管措施怎样才能得到保障?我认为,唯有予以行政立法才能得到贯彻落实,世界上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莫不如此。否则不管我们制定了多少措施,构建多少机制,设计多少方案终将成为一纸空文,不但挫伤广大参与社会化改革的干部、职工的情感,更影响了政府、学校领导在老百姓心中诚信和威望。如目前立法条件尚不成熟,可否在制定实施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体现高等教育后勤管理的若干条文。我以为这是不被高校后勤改革渐进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所迷惑,也不被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困惑,从而能够做到“不折腾”的较为稳妥的一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