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理论研究

从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解读“幸福”和“尊严”
2010-06-01

     上海交通大学后勤集团党委书记  朱红国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承诺,更让人心情激荡。
     我们作为高校的后勤服务管理部门,贯彻“两会”重视民生、发展民生的精神,首要的是要从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明确党、国家和学校赋予后勤的民生保障职责,明确自身定位,不断健全完善“规范、精细、特色、优质”的新型后勤服务体系,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从高校后勤服务的视角来看,关注民生就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 的后勤服务理念,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拓展和延伸服务内容、服务层次,打造“贴心后勤”,用后勤的优质服务,保障校园教学及生活秩序稳定、恒常、有序运转。这是高校后勤最实在又最崇高的目标,同时也是高校后勤改革所要实现的核心价值。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民生,我们认为,在做好后勤保障的同时,还必须建设好后勤队伍,让广大后勤员工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对于后勤员工的切身利益,我们要站在实体与员工共同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确保员工生活水平与福利待遇随着后勤的发展而提高,确保员工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后勤员工是高校教职工队伍中受教育程度偏低、待遇也相对较低的群体,特别是一些退休早的后勤老职工,收入偏低,年老多病,生活困难,成为和谐校园、和谐后勤建设的难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及技能水平,并由此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同时还要主动关心困难职工群体,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帮困送温暖活动,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而努力。
     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务工充实到后勤服务第一线,劳务工已然成为高校后勤员工队伍的“生力军”。他们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是高校人群的“最底层”。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关心这支特殊队伍的生活质量水平,积极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福利待遇,在精神和政策上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和工会活动,增强他们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加快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
     我们相信,认真落实“两会”精神,做好高校后勤的民生保障工作,同时努力解决高校后勤员工自身的民生问题,将有利于高校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有利于高校后勤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有利于高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