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副校长许征在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0-12-22
今天,这么多兄弟院校分管后勤的副校长齐聚一堂,令复旦大学蓬荜生辉。后勤做的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服务保障工作,是幕后工作,但非常重要。
首先,我要谈两个感想。第一,复旦身处上海,我感到很幸运。因为,一直以来,上海市教委十分关心和重视高校后勤,我们部属学校也没有被遗忘,而且,上海学校后勤协会的工作也始终走在全国前面。第二,感谢兄弟院校对复旦大学后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应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是坚定的,但是各个学校的改革模式各有不同,各有所长。复旦大学在过去的十年中向上海很多高校学习取经,取长补短,希望今后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
下面,我向大家主要介绍一下复旦大学的后勤社会改革的历程。
一、改革的探索和初步成效
改革之前,复旦大学后勤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后勤的管理、服务和经营是一体化的。
改革之初,我校确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明确了实施步骤。此后,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和探索,从目前的现状看,我们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改革之初设定的目标,即基本完成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改革,实现了后勤保障从学校独家经营向多家社会企业共同参与服务竞争的转变,基本确立了在学校管理方主导下,由学校组建的后勤公司、引入的社会企业等多元参与的服务格局,管理上也逐步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目前,复旦校园绿化养护与环卫全部向社会企业开放;餐饮有12家社会企业参与经营,营业额接近1/2;物业管理有4家社会企业进驻,物业服务面积超过4/5。
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破除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过去的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没有后勤社会化改革,依靠原有的体制和队伍,很难满足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的需求,这也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最直接的动因。2、市场竞争促进学校后勤服务质量整体提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是改革的根本宗旨。回顾十年,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主要变化是打破了围墙,引进社会企业加盟学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加快推动了后勤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3、提高学校在后勤服务投入上的性价比。我们在尽可能减少学校支出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尽可能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目前,整个社会市场行业标准和规范并不太健全,许多行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而高校稳定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在开放经营和多元主体竞争的格局下,管理部门、服务企业、师生三方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出现一些矛盾冲突。
从管理部门讲,校园市场行业标准和规范不完善;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可选择的符合标准和要求的服务企业比较少,进一步推进改革所面临的稳定压力比较大。此外,还存在着如何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学校投入到后勤的各种资源等问题。
从服务企业讲,学校组建的后勤公司随着形势的变化定位不断调整;改制后老人负担仍然存在,观念也未根本转变,学校“包”的思想依旧存在;劳务工整体素质不够高,用工成本不断加大,经营所需的管理和技术骨干缺少,又比社会企业承担了更多的公益职能,负担较重。引入学校的社会企业大多也为转制或民营、个体企业,总体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同样也存在着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不熟悉不了解高校文化,对高校市场稳定而薄利的特殊性认识不清,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师生”的企业文化需要培植。
从服务对象来讲,虽然后勤服务的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师生多已接受和认可,但高校福利的老观念在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希望通过管理部门直接解决问题的惯性也时有表现。
三、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后勤保障工作必须要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生活、服务学校发展,我们下一步改革要着眼于“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一流服务保障”的目标,与已有的改革实践相承接,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服务师生、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以“专业、优质、高效、便捷”为基本要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1、积极参与和推动建立行业协会,制定相应标准和规范。这点我们现在感到十分高兴,因为协会已经在做这些事情,复旦也一定会全力支持协会工作。
2、科学分类,逐步有序地开放校内市场,坚持科学管理,提高专业化水平,确保学校和师生利益。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建立起“以各项制度为核心、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师生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管体系;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3、规范引导社会企业认识学校市场的特殊性并提供必要的政策配套保证。高校不同于社会消费市场,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企业不能以短时间内赢取高额利润为目标。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是稳定的,但利润空间也是有限的,企业经营要长远考虑,不能短视、低质高价,只有把服务师生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在校园市场中使企业不断成长,获取自己长远的合理利润。
4、加强文化建设,凝聚激励后勤职工。目前,为我校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有三类人员:学校编制的老职工、后勤公司企业编制人员和引进社会企业人员,他们都是“复旦后勤人”。为此,后勤党委以增强凝聚力为抓手,通过校情教育、表彰评比、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宣传校园文化,培育职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服务意识。
5、找准定位,建设精干有力后勤公司。在现实条件下,由于校园市场暂时还不成熟,我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学校的后勤公司发挥标杆作用,能够站在学校全局角度更好地为师生利益着想,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并在关键时刻起引领和稳定的作用。
6、建设绿色校园,提高学校资源使用的效率。高校作为思想原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力量,理应通过创建节约型校园,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做出积极贡献,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社会文明风尚的实践者、示范者。同时,在引进社会资源减轻办学负担的同时,学校为后勤服务保障提供的经营场所、能源资源等也要加强成本核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7、以人为本,坚持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涉及到师生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关师生的切身利益,因此不管体制机制如何改变,在我们规划、组织和提供保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时处处为师生着想,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教育职工牢记育人使命,增强服务育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坚持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比如,高校后勤服务的行业规范和监管体系的建立、高校“十二五”规划中后勤管理干部、专技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的规划亟待解决,当然,还有高校对进入校园市场的企业如何进行“服务师生”的企业文化的大力培育也非常重要。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解决我们遇到的困难,不管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