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绿色校园

打造“无废校园”,长宁这些学校有妙招→
2024-09-05
  • “以物换物”、开设“无废”课程、建立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在适存小学、娄山中学与建青实验学校里,师生们齐心协力践行绿色理念,将校园打造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无废细胞”。

建立在“无废城市”概念基础上的先进校园理念,是通过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生活行为习惯,在校园中达成废弃物的“可见、可减、可用、可消”,即废物的妥善监管、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和最大限度消除废物末端处理的环境影响,最终实现整个校园废物产生量减少、资源充分利用、安全处置的目标。

堆肥箱

在适存小学的花坛中,偶尔能发现几个大大的木箱隐藏在低矮的灌木中间,里面堆满了枯枝落叶等有机废弃物。这些平平无奇的箱子并非垃圾箱,而是堆肥箱,师生们在此尝试有机物自然分解堆肥及再利用的循环可持续研究。一层厨余、一层落叶……师生们共同打造的堆肥箱,将在土壤裸露的花坛里滋生营养,为植物提供健康的生长条件。

这些堆肥箱都位于“适佳”生境园的生态循环区。今年植树节当天,首个小学校园内的生境花园“适佳”生境园在适存小学揭牌。生境园分为生态池塘区,蜂蝶花园区,食源、蜜源植物区,阴生植物区和生态循环区五个区域,引入了近40种上海乡土植物,并错落种植形成环境适应性高、维护成本低的植物群落。

“蜜蜂都采哪些花蜜?”“哪些植物是小鸟的粮食?”孩子们的这些问题,都将在生境花园这一自然课堂中找到答案。“适佳”生境园既具有栖息地功能,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水源、蜜源及庇护所等生存环境空间,也为学生打造了一座可用于自然观察、科研创新、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学习的校内生态育人空间。

变废为宝创意瓶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践行“无废”理念的底色。2023年建成的娄山中学生境花园是长宁第一个校园内的生境花园,在这里,孩子们深度探索自然世界,学习如何以自身行动保护生态。“在无废校园创建中,我们觉得关键还是学生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的培养,所以我们把创建过程打造为课程。”上海市娄山中学校长吴悦介绍,“我们把环保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结合科学、地理、化学、语文等学科教学,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我们还围绕‘我爱绿色’的主题,开展了绿色校园体验活动、绿色社区体验活动、课题研究、实践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探索,让娄山中学的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和意识,学会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在建青实验学校,将创建无废校园与学校特质课程和特色活动相结合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一次的“以物换物”、创造力爆发的“废弃物再利用”、多方支持的“笔芯地球,减塑有我”绿色校园公益活动……建青实验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探究减塑减排、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增强环保意识、提升创造力,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减少塑料消费,进行分类回收,让我们的家园更加清洁美丽。”同学们表示。

在创建无废校园的过程中,建青实验学校鼓励孩子们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深入研究,并且在赛事中取得佳绩。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来自建青实验学校的学生作品《基于多利益群体视角的上海社区生境花园社会服务功能探究》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知识与生态的融合,结出累累硕果。

数字技术同样是娄山中学创建无废校园的好帮手。据了解,娄山中学建立了校园环境监测平台,借助学校智能自然实验室,结合互联网+创新实验项目,通过安装空气质量、水质等信息化监测设备,进行远程观察和实时监控校园环境状况,为校园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利用教师搭建的低代码程序引入了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垃圾投放和分类的情况统计,大大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吴悦表示,娄山中学借助区域数字化转型搭建的数字基座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无废校园建设的效率和水平。

打造无废校园、建设无废城市,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公民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让“小宁”们成为“无废”理念的传播者、践行者,持续守护我们的绿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