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副秘书长张伟令:安全稳定、平稳运行、管理创新
2011-04-06
—— 3月25日在高校后勤处长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今年市政府重点工作安排,结合近期社会形势以及后勤工作的特点,今年的后勤工作要抓三个关键词:安全稳定、平稳运行、管理创新。
一、在安全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后勤改革
1、 建立后勤决策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和后勤运行实际,为确保后勤平稳运行和学校稳定,后勤工作必须始终贯彻安全风险意识,各项涉及后勤领域的政策、制度出台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充分考虑政策的出台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推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对没有形成共识的政策不得勉强出台,要予以完善;对负面影响不确定的,要审慎出台,要充分认证后再予以实施,对师生反对意见强烈的,要暂缓出台。从源头上化解各类政策和管理制度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2、建立制度化的后勤的安全监控体系,及时掌握各类隐患的预警信息,越早发现问题,信息排摸地越全面、越具体,越科学,工作越主动,决策越准确。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形成制度性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后勤整体工作面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对学校后勤的运行安全信息进行专业处理,及时向学校通报后勤运行的不稳定的预警信息,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防微杜渐,总的来说就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
3、加强后勤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的建设,周密的信息排摸,果断的应急处置,稳妥的善后工作,是整个处理后勤突发安全事件的三个关键,要制定具体的工作预案。
二、加强内涵建设,打造高效化后勤
1、坚持后勤改革从外延拓展向内涵建设转变,全面提升后勤管理能级,从精细化管理入手,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时效性;以提高师生满意度为目标,以此作为正确处理后勤改革发展和学校稳定关系的唯一一个衡量标准,把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放在深化后勤改革更加突出的位置。
2、坚持从单向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营造和谐的后勤运行的内部环境。我们原来单向式的后勤管理模式,绝对的主导性、权威性,师生只能是被服务,后勤制度的制定实施难免会以最大可能的方便管理者为出发点,不经过公开的征询或者讨论,比较少的考虑师生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这种保守、封闭、单渠道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现在的形势和师生的需求,要听取师生的诉求,要充分听取学生的诉求,让学生全程参与,使他们成为后勤管理的主动参与者。
3、不断完善后勤岗位培训体系,使我们后勤队伍真正担任起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
安全责任的落实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完成,基层一线员工责任心是否到位,有时候成为整个后勤运行体系中最重要的安全底线。因此,管理部门不仅仅是要谋划完美的制度、规范和技术设备,更要花费精力来着重考虑如何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严密的员工培训机制和公平的奖惩机制。从今年开始,我们将依托行业协会和高后中心等专业机构,适时组织开展后勤骨干业务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懂管理、懂技术、懂安全的专业化后勤保障队伍。
三、完善监管体系,促进管理创新
要从根本上解决后勤发展中的隐患和问题,必须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着手,坚持把后勤改革的力度、学校发展的速度和师生员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通过后勤事业的不断改革、完善促进学校的稳定,在确保学校和谐稳定中推进后勤改革发展。
(一)要坚持后勤改革从外延拓展向深化内涵建设转变,全面提升后勤管理能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后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后勤事业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匹配。当前,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高校后勤应当审时度势,从运行机制上借鉴科学有效地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管理理念,从精细化管理入手,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时效性,提高师生满意度作为正确处理后勤改革发展和学校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把完善和提高服务放在后勤改革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优化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使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疏忽的可能,实实在在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要坚持从单向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营造和谐的后勤运行内部环境。
当前高等教育正经历着重大的变革,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单向的管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所谓的单向后勤管理模式强调后勤管理方的绝对主导性、权威性,被管理一方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后勤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难免会以最大可能方便管理者为出发点,一般不经过公开的征询或讨论,较少考虑被管理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这种保守、封闭、单渠道的后勤管理模式与当前不断高涨的学生维权意识和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相冲突,往往造成后勤与学生之间情绪的对立,容易把矛盾激化。近年来,本市发生多起学生因不满后勤管理制度群起哄闹的事件,外地一些高校甚至引发严重的群体性骚乱。由此可见,旧的管理模式必须适时作出调整,由过去单向指令转变为双向互动交流,由过去封闭式制定政策转变为开放式,更充分地听取学生的诉求,由过去学生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参与,彻底化解以往管理方与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后勤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要坚持从片面依靠政府向多元化的立体后勤监管体系转变,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一个日臻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势必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应监管体系。在各种监管主体中,政府监管无疑最权威,但相较庞大的被监管主体,政府监管未必是最行之有效,监管成本也相对较高。2009年11月我委支持成立了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今年年初,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我委又决定整合现有两个市级高校后勤改革载体,重新组建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这是本市在调整和完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中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标志着本市“中心+ 协会+公司”的模式基本形成。未来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要始终围绕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这一核心命题,更科学地谋划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三个主体的作用:
1、完善功能定位,推动新服务中心进一步发挥改革载体和行业管理作用。
新中心在功能定位上与两个老的中心相比,既有继承更有创新。原来两个中心的改革载体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新中心将继续承担部分协议高校后勤中心的委托管理职能,肩负着为这些高校直接提供后勤保障和服务的功能。同时,新中心作为市教委直属事业单位,将更多地承接政府职能转变所延伸的一些功能,在市教委的领导下,逐步发挥对高校后勤事业一定的指导和管理作用,积极配合市教委完善和加强对全市高校后勤工作的监管。
2、深化服务意识,引导学校后勤协会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建设。
作为专业性协会组织,上海市学校后勤协会要紧紧立足中介服务组织这一基本定位,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制订科学的后勤服务规范、标准和操作细则,提高后勤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推动会员单位的共识性,逐步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制订权威的行业自律公约,树立优质品牌企业,有计划、有重点开展行业培训,开展理论研究和行业交流,研究业内共性问题,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和广大会员单位发展依托的载体。
3、强化市场理念,支持高后公司打造为后勤专业化服务的主力军。
在鼓励优质社会企业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同时,推动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学校后勤服务业态,通过直营、连锁、联办、加盟、股份制等形式,做大做强后勤服务企业,鼓励高后公司树立品牌意识,带动整个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和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我委进一步明确学校后勤服务公益性政策范围,逐步完善公益性亏损补偿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进一步推动专业公司完善现代管理制度,推广先进管理制度和方法,切实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