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当前稳定高校伙食物价
2010-10-18
上海海关学院后保处处长 王相军
今年主副食品CPI上涨和连续最低工资调整给高校餐饮业带来了双重压力,是压力更是挑战!为了保持高校伙食价格的相对稳定,不影响上海全力举办世博,工作在第一线的高校后勤人默默无闻在暑期迎战高温,挥汗如雨,为世博志愿者——高校的“小白菜”们的早出晚归提供热菜热饭,付出了比往日更多的艰辛。同时,倒挂的物价,“做得多、贴得多”,“做得多、亏得多”的非市场化运行,反映出后勤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和服务热情不减的积极作为,在这些作为的背后折射着后勤人宽广的胸怀和昂扬向上、忠诚教育、服务教育的情操。“民以食为天”,后勤人在默默无闻地干着“天”大的事业,支撑着吃饭“这片天”!如此的付出不是市场行为能够理解的,我们向他们表示致敬和感谢!
在感谢和致敬的同时,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今天,我们为后勤人提供怎样的运行环境?高校是个小社会,高校也有民生热点,“高校确实是高”,在高校这个小社会里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师资队伍、有教授和学者治校,还有一大批高考入门的高校学子。同时,“高校又不高”,因为高校还有一批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以后勤人群为主要对象。最低工资的调整为社会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恢复他们的体面和尊严、同步享受改革成果带来了暖意。其中,高校学子也属于无工资收入的群体,对于这些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对急剧波动的物价往往难以适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面对“和谐校园”建设的话题,和谐社会要有和谐的小社会单元的组合。从这一点考虑,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任重道远,高校后勤科学发展任重道远。小社会面对大社会的物价波动也不是第一次,今年的物价波动也不是第一次,似乎人们感觉有些木然,但是正因为不是第一次,连续地波动带来的积累效应可想而知(从2007年月以来最低工资从750元、分三次调整为今年的1120元,调整幅度为49%,07年、08年、09年三年CPI 10%)。
有感于应对2007年的物价波动,在那一年的暑期结束的开学前夕,时任市教委主任现副市长沈晓明带领教委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实地考察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并及时做出了上海高校稳定物价的决定和举措。这一实时的举动令人记忆犹新。今天,我们预防突发事件、群体事件、自然灾害都有预案,而事关高校稳定的物价干预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比如应对社会物价波动的预警机制和稳定高校餐饮价格的补贴机制还没有形成,应该纳入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案之中。在各高校的餐饮财务运行中可以设置价格预警、最低工资调整时的成本预警;在政府经费和高校学费收入中预留一块专项资金予以保证,能够实时启动和事后评估,外省市高校在学费收入中预留伙食价格平抑专项经费的办法可以借鉴。这样,可以让高校餐饮业的职工们安心工作、学生们安心学业。